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生工作 >> 管笛心声 >> 正文

孝道,《论语》的道德之光

添加时间:2015-11-17  作者:陈俞希  编辑:  访问量:[]

春秋战国时期,王室衰微,诸侯混战,群雄割据。铁犁牛耕带来的生产力变革及各国政治的激烈斗争,将贵族的宗法制度带向了“礼崩乐坏”的局面。这个大变革、大转折时期,亦是大动荡的时期。混乱的社会,需要有人重建道德秩序。此时,历史的任务落在了孔子身上。

周游列国的孔子带着政治抱负一路向西,将他的“仁”带去所有能去的地方。孔子是一个大智慧家,从收录了他语录的《论语》可见一斑。

近期,我在读《论语》,也在读孔子。孔子说,仁者爱人。而《论语》告诉我,孝是仁之根本。细读,便觉,孔子的孝道思想带着人伦光环,在书中散发点点光芒,吸引,耐人寻味。

首先,孔子很重视亲子之爱。因为爱,所以子女尊敬父母,爱戴父母。在父母死时更是真情流露。无怪乎孔子如此看重丧礼,他只是想透过这种礼仪来让子女表达对父母的爱。就连守孝,也是立足于人的自然情感。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不论其落后保守的一面,从道德上来看,是值得肯定的。

其次,孔子认为,孝敬父母不但要物质奉养,更要有精神赡养。在生活上奉养父母,是最简单的要求。“羊且有跪乳之恩,鸦且有反哺之义”,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,我们理所当然要报答其生育之恩。但仅仅这样,够了吗?我们给父母生活费时,往往会忽略,在我们小时候,父母付出的不仅是金钱,还有情感。在当下社会,多少人会疏于和父母聊天交心?多少人会关心,日渐年老的父母心中的孤寂?在他们想要倾诉时,我们往往嫌他们唠叨,不耐烦地打断。我们并没有在情感上给予父母足够的回报。而千年前的孔子早就看透,色难,子女需要了解父母的心思,投其所好,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,承顺父母,取悦父母。在父母生病时,更要“唯其疾之忧”,精心照料,不可厌烦、嫌弃。

此外,给父母多点陪伴时间,不要远足不归,让他们孤独。即便去远游,也要告知父母,让父母宽心。正所谓,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生命有限,路上风景虽美,但一味追逐而忘了最爱你的亲人,甚至错过他们人生中的最后时光,终究得不偿失。孔子似是早已看过尘世此间无数悲剧,所以才会感叹地说: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

再者,对于父母的过错,孔子提出“几谏”。父母也会犯错,在大是大非面前,子女要坚持原则,“见志不从”,再三劝止,“劳而不怨”。这种委婉的孝,是高层次的孝。尊敬父母,不代表惟命是从,子女也要独立自主。在传统观念里,父母就是权威的存在,说一是一,说二是二。子女在成长过程中,很多时候只能追随父母,好像一点原则都没有,更别提对父母的不当行为提出异议。但自立,自主,是年轻一代应有的品格。孔子没有忽略这一点,眼光实在独到。

我读到了孝道,在暑假探望辛苦劳碌的父母时免不了感慨万千,虽依然寡言却多了份自觉。但愿如我一样,同学们再读《论语》,也会被它的某些道德魅力打动,面对父母时能更懂事些。

上一条:英雄儿女,闪耀华夏——《百团大战》观后感 下一条:星星,心芯

关闭

中国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510420 (北校区) | 中国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广州大学城 510006 (南校区)
学院办公室:020-39328035(南) | CopyRight @2013 bat·365(中国)在线登录入口-MBA智库文档 | 官方网站:www.xinyiduwu.com

 

Baidu
sogou